当前位置:首页 > 新车

欧洲,“拦不住”中国车企

来源:盖世汽车时间:2023-09-20 16:54

日前2023 IAA MOBILITY展会上,在欧洲汽车工业腹地——德国慕尼黑,欧洲老牌汽车制造商与中国车企相遇。

在公开场合,双方并没有出现想象中剑拔弩张的气氛,而是展现出友好的合作态度。一方称赞,“中国车企在电动化领域具有优势”,另一方则表示,“不会轻视努力转型的车企”。

但是,这种友好背后隐藏着竞争对抗的现实。双方虽然在表面上握手言欢,但本质上确实存在竞争关系,中国车企也在加速扩张海外市场。

这种潜在的紧张关系在欧盟最近的举措中显现出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欧盟声称此举是为了维护公平竞争,防止中国企业借助政府补贴取得不公平优势。但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是欧盟在构筑新的贸易壁垒,阻击中国新能源汽车。

欧洲,是一定要进的

“已有心理准备”,7月初就有消息称欧盟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所以业内人士对此并不意外。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对此大家已有所心理准备。

根据欧盟《反补贴法》规定,反补贴调查必须在启动后的13个月内实施措施。临时措施必须在不迟于9个月内实施,如果法律允许,将在随后4个月内实施最终措施。崔东树认为,“反补贴调查,对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短期内影响不大”。

更是有专家指出,欧盟反补贴法的通过率偏低,仅为10%—20%。而且,中欧紧密的进出口关系可能会影响反补贴调查的结果,新调研纪要分析道,从相互依赖对比来看,中国是欧洲的主要出口国,相互制约较大。

崔东树认为,即便反补贴调查成立,结果大概率是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关税”,“可能加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的关税”。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反倾销、反补贴“双反”调查是欧盟阻击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张茉楠表示,预计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优势还会采取更多政策工具。

即便如此,中国车企入欧决心不减,究其原因,一是欧盟经济实力雄厚,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二是汽车市场体量大,年销量达到千万辆级别;三是电动汽车市场潜力大,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地区都在积极向电动化转型。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现阶段中国车企在新能源和电动化两大领域占据技术和成本优势。

在崔东树看来,即便加百分之十几的关税,中国车企在欧洲新能源市场依旧能保持优势。

比亚迪就是典型案例。日前,国际投行瑞银集团拆解了2022款比亚迪海豹,发现该车75%零部件均是内部制造,自供零部件率是全球汽车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根据瑞银分析,比亚迪就算到欧洲设厂,但是与北美和欧洲汽车品牌相比,依然拥有25%左右的成本优势。

而比亚迪整合垂直供应链的理念,已在中国车企中得到推广。尤其是在电池上下游产业链领域,大部分中国品牌都已有所布局。

瑞银分析师认为,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具备以下优势:一是通过技术和研发,实现了更好的工程能力、更高的垂直整合能力;二是中国零部件拥有成本优势。

在公开场合,不止一位跨国车企高管称赞过中国品牌在电动车领域的垂直整合能力。比如雷诺集团首席技术官就表示,中国企业在整个电池供应链上占主导地位。

占据价格优势

受益于成本优势,中国新能源车企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欧洲大众市场的产品价格集中在2万-4万欧元区间,这也是中国大部分新能源品牌主攻市场。与大众、雷诺等本土车企相比,中国新能源车型更丰富,且物美价廉。

目前,比亚迪、吉利等多家中国车企已入局欧洲市场,推出多款新能源产品。虽然中国车企出口欧洲的新能源产品售价要比国内高1倍左右,但与欧洲本土车企在售的新能源车型相比,大多仍占据价格优势。例如,比亚迪海豚在欧洲起售价为2.9万欧元,上汽名爵MG4起售价为2.84万欧元,远低于竞争对手大众ID.3的4万欧元。

不仅价格更为合理,中国车企的新能源产品技术也更为先进,续航也更长,智能化功能也更为丰富。反观欧洲本土车企推出的电动汽车,不仅价格更高,而且续航更低、智能化功能不全面。两相对比,中国新能源车对欧洲大众消费者或许更具吸引力。

此外,中国车企入欧的一个契机是,欧洲面临通胀和能源危机,消费降级趋势明显。受全球经济衰退、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欧洲陷入了通货膨胀和能源价格上涨等问题。一般而言,当通胀和利率居高不下,经济将会面临衰退的风险,同时居民生活成本和借贷成本随之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在购买汽车等大宗商品的购买力和信心会严重受到影响。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今年初调查显示,在欧盟成员国中,有超过一半的成员国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低于9%,主要集中在中欧、东欧和南欧等地区,该地区的居民平均年净收入为1.3万欧元。与之相对的是,年净收入超过3.2万欧元的北欧和西欧国家,电动汽车占比多超过30%。

在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看来,从欧盟到国家层面都缺乏加速电动汽车市场推广的措施,导致欧洲本土车企生产的电动汽车价格偏高。在新能源市场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补贴政策是最有力的推动力之一。其认为,消费者对价格的担忧阻碍了欧盟电动汽车市场的吸收。

这却是中国车企入欧的机会。中国新能源车型高度契合了欧洲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车企通过提供价格合理的优质产品,应有利于其更快在欧洲电动车市场站稳脚跟,赢得消费者信任。

对谁威胁更大?

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受到不同程度关注,让大众、雷诺、Stellantis集团等欧洲车企尤为警惕。因为中国品牌如比亚迪、名爵等与其市场定位极为相似,都主要聚焦2万-4万欧元的大众市场,而且还在电动化、智能化上占优。

Stellantis集团高管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将成为欧洲中产阶级的新选择。雷诺集团高管也表示,雷诺承受不起与特斯拉或中国竞争对手打价格战带来的代价。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表示,虽然尚未将中国品牌视为威胁,但也不否认需要在电动汽车制造成本方面下功夫。

目前在欧洲市场,部分中国品牌发展已见起色。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ataforce数据显示,MG品牌7月在欧洲销量超过特斯拉达到1.60万辆,前7月累计销量更是突破12万辆。旗下车型MG 4上半年累计销量超过3万辆,进入欧洲纯电动汽车销量前十。

有业内人士分析,名爵在欧洲市场的成功有其特殊性。名爵是英国百年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也曾辉煌过,拥有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在被上汽集团收购后,名爵为后者闯荡欧洲市场尤其是英联邦国家提供了便利性。

除名爵外,吉利、比亚迪等在欧洲市场表现也可圈可点。吉利旗下领克01插混版今年上半年在欧洲市场累计销量达到1.3万辆,跻身欧洲插混市场销量前十。比亚迪虽然入局时间晚但销量增长速度快,7月在欧洲市场销量同比上涨1.8倍。由此可见,在欧洲大众市场,中国新能源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及地位在持续提升。

然而,面对4万欧元以上高端市场,现阶段中国品牌尚难与奥迪、宝马、奔驰等本土品牌抗衡。因为相较大众市场,豪华品牌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更高,更看重品牌历史传承。这也是为何,BBA在对待中国车企入欧的态度上较为暧昧。究其原因,中国车企暂时动不到他们的奶酪。

但是,如果中国车企占据欧洲大众新能源市场的话,势必将逐渐渗透进高端新能源市场,蚕食BBA的市场份额。

毕竟,无论是大众、雷诺等规划中的平价电动汽车,还是BBA计划推出的全新电动汽车,都要到2025年—2026年才能量产上市。而这两三年的空白期,却是中国车企进攻欧洲的最佳时机。

当然,这是在欧盟未通过反补贴调查的前提下。

这将是一场“鏖战”

如果欧盟通过反补贴调查的话,未来两三年内,中国车企入欧进程肯定会受到影响。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认为,如果反补贴制裁,基本就宣告当前的贸易出口模式在欧洲市场行不通了。在他看来,中国车企势必将加速在欧洲本地化建厂进程和本地化运营。

而在欧洲销售的中国车企,或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上汽名爵、比亚迪等未在欧洲建有工厂的车企首当其冲。不过,领克品牌、东风易捷特(东风集团与雷诺合资品牌)、吉利Smart(吉利与奔驰合资品牌)由于是合资品牌,并且可以在欧洲合作伙伴的本土工厂进行生产,受到反补贴调查影响较小。

更长期来看,中国车企因为已有在欧洲建厂计划,建成投产后将不再受制于反补贴调查。目前,上汽集团、比亚迪等多家车企已确定要在欧洲建设整车基地项目。其中,上汽集团今年9月时透露“已启动选址”,比亚迪也在2023慕尼黑车展上表示,计划在2023年底确定首家欧洲工厂的地址。

不过,有观察人士表示,部分欧盟成员国的审批流程和时间都比较长,这将延缓中国车企在欧洲本土化进程。以特斯拉德国工厂为例,从2019年11月开始计划建厂,到2023年3月才正式投产,历时三年半,这还是在德国政府“开绿灯”的情况下。而其特斯拉上海工厂,从建厂到投产仅用时一年。

蔚来汽车也透露,由于德国、匈牙利等部分国家审批速度较慢,导致蔚来在欧洲换电站建设现在进展比较慢。蔚来2022年原计划在欧洲建造20座换电站,但“因为各个地方规则和成本等原因”,该目标未达成。今年8月,蔚来欧洲首座第三代换电站正式上线。

与此同时,欧洲补能体系的不完善、各国家地区市场的复杂性、本土消费者的不同消费观念等,也都将影响到中国车企的电动化布局进程。蔚来汽车欧洲副总裁张晖就对盖世汽车表示,现在整个欧洲的补能体系发展较慢,影响到了整体电动化转型速度。

而三五年后,在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工厂建成投产时,大概率也将是其在新能源、智能化两大赛道的优势窗口期结束之时。而对于欧洲车企来说,正是其补齐电动化、智能化短板的关键窗口期。

多方消息显示,为了应对中国车企的竞争,大众、雷诺和Stellantis集团三大车企计划削减电动汽车生产成本,并推出更平价的电动车型,价格都在2.5万欧元左右,集中于两三年后发布。

预计2025年前后,当中国车企欧洲工厂建成,与欧企正面交锋将正式开始。而那时,欧洲车企的电动车产品预计更趋成熟,而且成本、售价也都将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双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不过,作为追赶者,中国车企并不惧怕。因为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已经确立,成为其闯欧的最大底气。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左右,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份额将达20%。继特斯拉后,中国车企势必将再次打破欧洲市场既定格局。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最热文章

精选图集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14-All Rights Reserved exp.qchg.cn 版权所有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汽车博览exp.qchg.cn观点。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

邮箱:linghunposhui@163.com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